安徽網庫訊: 金秋十月,大觀區?阪偱辔拇甯邩藴兽r田里,成片的優質糯稻即將收割,飽滿的稻粒隨風舞動,在陽光的照射下如同金色的地毯。
“今年長勢不錯,粒大籽飽,估計每畝能產1200斤。”種糧大戶吳保利掐起田邊的一把稻株揉搓幾下,將稻粒放進嘴里嚼動,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根據第三次國土調查,大觀區耕地面積53257畝。其中,水田15752畝,占29.56%;水澆地32595畝,占61.21%;旱地4909畝,占9.23%。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45715.50畝,占耕地的84.28%;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5887.05畝,占10.85%;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2545.95畝,占4.69%。“十三五”以來,大觀區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5萬畝(含皖河農場),占耕地面積的80 %以上,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高標準農田真正成了農民增產增收的富裕田。
“沒有哪年的晚稻長得今年這么好,都是這條新修的水渠幫的忙。”?阪偩蘧W村種糧大戶馬德勝談起高標準農田感觸頗深,“過去種田看天吃飯、全靠人力,現在豐收越來越有保障了。”
“高標準農田既要建好還要管好。”巨網村的第一書記汪傳龍說,村集體建立起高標準農田管護長效機制,把農戶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成立合作社,實行統一管護的“托管模式”,進行優良品種選取、合理配方用肥和精細化管理,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糧食產量。目前,高標準農田比一般農田的畝產,平均能夠提高10%到20%;機械化水平提高15%到20%;節水和節電可以達到30%。項目區內土地流轉率超80%,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85%,節本增效500元以上。
近年來,大觀區把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推動“兩強一增”、實現農業轉型升級、保障糧食安全生產、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與產業發展、撂荒地整治、化肥減量、農業機械化及信息化管理相結合,嚴把項目“設計關、招標關、質量關、驗收關、管護關”,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發揮長遠效益,項目建成后,及時移交所在地鄉政府,按照政府主導、主體帶動、農戶參與的原則,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將建成的高標準梯田用于水稻、小麥、瓜蔞、玉米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有效杜絕了二次撂荒現象。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轄區農田基礎設施配套、耕作條件顯著改善,有效節約了項目區地下水資源,土地流轉率達80%以上,土地流轉費用畝均由原來的400元普遍提高到現在的550元以上,增加了農民收入。項目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為推進土地全托管、產業化經營創造有利條件,進一步提升了糧食增產潛力,保障轄區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實現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目標提供了“硬核”保障。(單位:大觀區農業農村局 撰稿人:潘興貴 審核人:陳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