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欲成虹志如山,國仇未報誓不甘。手殺敵寇千千萬,醒來仍是在鐵欄。 ”碭山縣“抗日女杰”、烈士趙毓政當年寫下的一首《鐵欄詩》,充分體現了碭山兒女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在“紅色精神”的激勵下,今天的脫貧攻堅決戰中,碭山縣涌現出一批頑強抗爭、自立自強的“脫貧女杰”,她們中有身殘志堅,用嘴叼起創業夢的“電商CEO”;有不等不靠,獨挑大梁自主脫貧的“女漢子”;有百折不撓,義助殘疾人就業脫貧的“當家人”……
叼起創業夢的“CEO”
冬日的陽光灑在碭山縣唐寨鎮唐寨村一個農家小院里,躺在床上的李娟用嘴叼著觸控筆,輕輕點擊用支架撐起的手機,在微信平臺上接著水果訂單。小院外,李娟的爸媽正包裝水果,裝箱、稱重、發貨,而這些水果很快就能送到消費者的餐桌。
李娟因患脊髓空洞癥,體重僅25公斤,全身只有脖子以上能夠有限活動,家庭因病致貧。在政府的幫扶下,2016年起,李娟開始自學做微商,用嘴叼著觸控筆在手機上銷售水果,不但幫助父母解決了“賣果難”,實現了全家脫貧,還通過網絡宣傳和接收訂單,幫助附近貧困戶銷售了數萬公斤農產品。村里的貧困戶魏廣明高興地說:“今年李娟已經通過電商,替俺賣了三批水果了! ”
最近,這位“勵志女孩”還成立了娟秀電商公司,注冊了“祥奧娟”品牌,成為躺在病榻上的“電商CEO”。 “有了自己的公司,我可以帶動更多貧困小伙伴和殘疾人脫貧。”李娟臉上寫滿了自信。最近,她通過阿里巴巴淘寶直播等頻道在自己家里進行了一個小時的現場直播,吆喝碭山酥梨等家鄉的農產品,吸引了上百萬網民圍觀,一天內就收到水果銷售訂單300多個。“有一位‘粉絲’當天就向我訂了300多箱油桃。 ”李娟開心地說。去年以來,她在線上線下共銷售碭山酥梨等水果20多萬公斤,幫助貧困戶銷售水果約8萬公斤,平時,她還會抽出時間與殘疾人和貧困群眾交流,分享自己的創業經歷和做電商的心得。
“電商產業的蓬勃發展,給碭山縣脫貧攻堅點亮了一盞明燈,照亮了一條新路。 ”碭山縣委書記王廣敏說。這個縣始終把電商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支柱工程來抓,全面推進電商與扶貧深度融合,經過近兩年的培育發展,現擁有電商平臺21個,電商企業984家,網店和微商近2萬家,帶動10萬多人從事電商物流等相關產業,年銷售額突破30億元,成為全國電商扶貧第一大縣。
勇挑大梁的“女漢子”
日前,記者走進碭山縣程莊鎮龍泉寺村,村民向云香正在管理大棚蔬菜。她開心地算了一筆賬:“今年種的這3畝蔬菜,一季下來預計可收入3萬多元,加上之前種的4畝大棚西瓜,一年收入可以達到6萬元。 ”
說起往事,向云香紅了眼圈。2016年她丈夫因病去世,欠下了不少的債務,家里還有三個上學的孩子,向云香一家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政府的幫扶下,三個孩子都享受到相應的教育扶貧政策,全家渡過了難關。扶貧干部還經常到她家訪貧問苦、宣講政策,讓這個家庭多了很多溫暖。
“習總書記說了,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政府對俺家幫得夠多了,俺有手有腳的人,絕不能光靠人扶,自己也一定要努力干。 ”生性倔強的向云香不愿向命運低頭,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產業。去年,向云香參加了縣農委舉辦的瓜菜栽培管理技術培訓班,在農技人員“一對一”技術幫扶指導下,熟練掌握了西瓜和蔬菜的栽培管理技術。在村干部和扶貧工作隊的支持下,向云香申請到了產業扶貧補貼資金和扶貧小額貸款等,建起了西瓜和蔬菜大棚,并購置了新品種西瓜苗和花菜、娃娃菜等蔬菜種,種大棚蔬菜第一年就光榮脫貧,大家都夸她是撐起一片天的“女漢子”。
近年來,碭山縣深入推進特色種養業扶貧,鼓勵貧困群眾發展水果、食用菌、瓜菜種植,生態養殖等特色產業,確保有脫貧攻堅任務的村(社區)特色產業全覆蓋,力爭項目到村覆蓋率達到100%、到戶覆蓋率達到80%,享受政策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財政支持不低于2500元。這些扶貧“造血”舉措搭建了脫貧致富的橋梁,在貧困群眾的心頭燃起了追求新生活、新夢想的希望之火。
扶殘助困的“當家人”
在碭山縣朱樓鎮陳寨村手工坊里,擺滿了中國龍、發財樹、龍鳳呈祥及各類串珠頭飾等工藝品,誰能想到,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手工編織品出自貧困殘疾人之手。
40歲的脫貧戶楊秋菊是手工坊的“當家人”,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給殘疾貧困人員講解手工編織技術。只見她用手指捏著金屬線靈活地繞著,一會兒工夫,就擺弄出一個孔雀開屏的編織品。“殘疾人應該有尊嚴地生活,只有自食其力,才更能感到存在的價值。 ”楊秋菊由衷地說。
楊秋菊的丈夫是殘疾人,家庭生活十分困窘。近年來,在村干部的引導下,楊秋菊和丈夫學習手工編織技術,并在村里成立了殘疾人手工坊,不僅實現了自身脫貧,還吸納了許多殘疾貧困人員務工增收。為擴大手工編織品的銷售渠道,楊秋菊吸收了一些會唱歌、懂表演和會編織的殘疾人,成立了殘疾人藝術團,經常到縣城和外地表演節目,銷售手工編織品。 201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楊秋菊帶著她的手工坊進駐陳寨村電商扶貧驛站,發展勁頭更足了。
“貧窮和殘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通過編織手工藝品,我認識到,雖然沒有健全的腿,但只要有一雙巧手,同樣可以養活自己,還能為社會創造財富。 ”46歲的貧困戶陳省芹露出自信的笑容。陳省芹從小肢體殘疾,丈夫10多年前因病去世以后,她一直萎靡不振。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要堅強地生活下去!我們這里比你困難的人多得是,可是你看看他們都是怎樣的精神狀態。 ”楊秋菊主動找到陳省芹,苦心勸說。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陳省芹走進了手工坊,從此就愛上了手工制作。如今,她年收入上萬元,整天開開心心,像變了個人似的。
經過多年努力,楊秋菊的殘疾人創業團隊達到100多人,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上,已帶動40多戶貧困戶脫貧。2017年,楊秋菊負責的陳寨村電商扶貧驛站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巾幗脫貧致富示范基地”稱號。(記者 何雪峰)
·記者手記·
幸福要靠雙手獲得
“一時的貧困是磨刀石,只能讓我們變得更堅強。 ”“我們相信,幸福永遠要靠自己的雙手獲得。 ”在碭山縣采訪時,許多貧困戶向記者吐露肺腑之言。
記者采訪陳寨村手工坊“當家人”楊秋菊時被她自強不息的精神深深打動。她不向命運低頭,負重前行,不斷尋找出路和希望,最終實現了自主脫貧。不僅如此,她還找準發展路徑,幫助一大批殘疾貧困人員開拓了一條脫貧之路,成為脫貧致富的“排頭兵”。同樣,“勵志女孩”李娟、“女漢子”向云香的事跡也激勵著貧困戶自強脫貧。
老弱病殘是當前脫貧攻堅中最大的短板,要做到整體脫貧、鞏固成效,必須讓這個群體持續脫貧、穩定脫貧。政府的幫扶、社會的關愛是外因,貧困戶自身的努力則是內因。正如楊秋菊所說:“心中有夢,再多的困難也打不倒我。只要堅強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走出一片天。 ”